提及大自然,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清新的空气与静谧的环境,它们宛如一股清泉,能瞬间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,倍感舒畅与愉悦。正因如此,现代人愈发喜爱在家中或办公室栽植绿植,以此营造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。这些绿植不仅具备净化空气、促进健康的功效,更蕴含着中医养生的智慧,它们源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,既自然又健康。
譬如,有一种养生佳品便源自我们常见的花卉植物,它被誉为“花王”之根,擅长养血,能够清血热、散血瘀,享有“清血而不留淤,活血而不动血”的美誉,还能通过清血养血来减轻体内压力。
这味神奇的养生之物,正是牡丹皮——花中之王牡丹的根皮,它还有丹皮、牡丹根皮、丹根等别称。牡丹皮作为养生药材的历史源远流长,最早可追溯至《神农本草经》,这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医学典籍中记载,牡丹皮“四气寒,五味辛”,其养生功效在于“主寒热,邪气,血瘀留舍,安五脏”。
此后,历代学者对牡丹皮的认知不断深入,对其养生范围的描述也愈发详尽。如唐代的甄权便指出牡丹皮能“主女子经与脉不通”;《日华子本草》则称其能“通经期,消淤血,续筋骨,除痹”。
此外,《别录》中提到牡丹皮能“主客热五劳”,《珍珠囊》则认为它适合“无汗骨蒸”之人养生。这里的“骨蒸”是中医特有的术语,意指“热”如潮汐般定时发作,“骨”代表深层次,“蒸”则指由内而外的蒸发感,合起来便是阴虚之后“热气”由内而外的透发。
《本草易读》中提到牡丹皮“最泄诸血之火伏”;《化义》则称其“能去血中之热”;《本草思辨录》中记载“通血脉,除血热”。牡丹皮的养生特点正如《本草正》中所言“行血滞而不峻烈”,且不论血热、血瘀、虚热均可使用,因此古人赞誉它“清血而不留淤,活血而不动血”。李时珍更是直言:“世人乃专以黄柏除相火,不知牡丹皮之功更胜也。”
此外,《日华子本草》还提到牡丹皮具有“悦色”之功,说明用它养生还能滋养容颜。《本草纲目》则对牡丹皮的养生功效进行了全面归纳:“和血、生血、凉血,清血中伏火。”其具体的养生方法和益处,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。
一、牡丹皮养生,清血热之佳品。
自古以来,“热”的亚健康状态便有“卫气营血”之说,“卫、气、营、血”分别对应由表入里、由浅至深的“邪热”传导顺序。若“热邪”得以清除,也会遵循这一顺序反向发散而出。其中,“卫”为肌表,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;“气”为第二道防线,热在“卫气”均属表浅阶段。“营”则是转折点,热邪一旦到达此处便说明已“潜伏”下来,表现为“身热夜甚”,且影响心神导致睡眠不佳。若热邪达到“血”分,则会对脏腑产生一定影响,且易“动血”,如鼻出血、经期血量异常等。
对于热在“营”或“血”的情况,牡丹皮能清营血之实热,凉血并防止血乱溢出。热在“营血”的特点包括口鼻、尿、便出血,出现黑斑,舌苔红而有刺等。此时可用牡丹皮与生地黄、赤芍搭配养生,此法源自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。若血热在“营血”而口中有血,则可用牡丹皮与白茅根、侧柏叶;或与黄芩、蒲黄、白芍、侧柏叶搭配。但此类用法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,了解即可。
二、牡丹皮养生,消血瘀之良方。
《重庆堂随笔》中介绍牡丹皮“虽非热物,而气香味辛,为血中气物,专与行血破瘀”。牡丹皮的特点在于能消散瘀血,适用于多种因瘀滞而产生的亚健康状态。
若经期不通畅,因瘀滞而量少甚至闭经,可用牡丹皮与当归、川芎、赤芍搭配,既能活血调经又能养血。若因血热导致瘀滞“积聚”明显,则可用牡丹皮与桂枝、茯苓搭配破除“积聚”。
三、牡丹皮养生,清虚热之妙药。
牡丹皮既善于清血中的“伏热”,又能清虚热,因此适合阴虚而热、骨蒸等亚健康人群养生。阴虚而热者,多为“大热”之后邪热潜伏在内未被完全清除,“伏热”伤津耗气,表现为“夜热早凉,热去无汗”。
此类人群养生可用牡丹皮与鳖甲、生地黄、知母搭配。若女性因脉络不通畅而出现“骨蒸”亚健康状态,则可用牡丹皮与肉桂、木通、芍药、桃仁搭配养生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牡丹皮虽为植物药材,但养生时也不可过量使用,一般以6至12克为宜。生用牡丹皮养生益处较为均衡;炒后的牡丹皮则更为“缓和”;用酒炮制的牡丹皮活血散瘀之力更强。
由于牡丹皮能清血热,因此血虚且血中有寒者、孕妇以及经期量多者应避免使用。根据古籍记载,牡丹皮不能与菟丝子、贝母、大黄搭配使用;此外,用牡丹皮养生时还应避免食用香菜。
牡丹皮是花卉牡丹根上的内皮,牡丹不仅是美化环境、供人观赏的苗木,更是养生的佳品,能为我们的健康带来诸多益处。
广瑞网配资-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-个人股票配资-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