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,北约和俄罗斯到底谁更扛得住?
炮弹横飞的战场上,俄罗斯人用三倍于北约的弹药产能,硬生生扛住了西方集团的围剿。但翻开账本仔细算算,北约320万现役部队对上俄军150万兵力,纸面实力相差悬殊。这场消耗战打到今天,双方手里的底牌早就明明白白——北约怕被拖进泥潭,俄罗斯赌上了整个工业体系转型。
北约的软肋就摆在桌面上。欧盟和美国加起来的155毫米炮弹年产量刚过百万,俄罗斯兵工厂的流水线却像下饺子似的,去年砸出300万发炮弹,今年直奔450万发去了。更绝的是,欧美军火库早就被乌克兰掏得七七八八,德国连现役部队的备用弹药都凑不齐数。这仗要是真扩大规模,北约的炮弹恐怕撑不过半年。
但俄罗斯的日子也不好过。军工厂24小时连轴转的代价,是民用工业被抽干了血。莫斯科超市里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多——从牙刷到挖掘机,俄罗人现在连洗衣机都得靠东方邻居供货。不过普京心里门清,只要能源管道还通着,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工厂就能源源不断送来生活物资。黑海的油轮和西伯利亚的输气管道,早成了比坦克师更重要的生命线。
中国手里攥着的不仅是工业品。12亿吨钢铁产能相当于全球六成产量,长三角的集装箱码头每天吞吐量抵得上欧洲大港半年的量。北约参谋部推演过无数次,真要和中国拼战时产能,整个西方绑在一起都填不满这个无底洞。所以白宫再跳脚,德国总理去基辅送头盔的闹剧再上演,北约红线画得明明白白:军援可以,下场免谈。
这场21世纪最残酷的消耗战,反而成了全球战略格局的试金石。俄罗斯用炮弹产能证明,现代战争早不是堆人头的游戏;北约的畏首畏尾暴露了集团作战的致命伤;而中国坐在牌桌边淡定数筹码的姿态,让所有人看清了什么叫"不战而屈人之兵"。
西伯利亚寒流年年来袭,但冻土层下的输油管道始终温热。这或许就是当代地缘政治最真实的温度——当两个核大国在乌克兰平原上拼得刺刀见红,真正决定胜负的,却是万里之外工厂车间的机床轰鸣,和港口吊机永不停歇的旋转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广瑞网配资-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-个人股票配资-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